我在祕魯的海外志工日常,華語情歌中文課!語言不通也能教學

在大學剛畢業時,我遇見這個位於祕魯北部高原的珍貴志工機會,並在2023年3月獨自飛往祕魯,再搭著夜間巴士搖搖晃晃地來到位於高原古城之中的民主學校──Escuela Democrática De Huamachuco

相關文章:23歲為什麼想去祕魯當海外志工?如何免費找到海外志工機會?

這個農村古城彷若五十年前台灣的環境,在路上看不到一點觀光客,卻讓我學習到許多重要的人生態度。

現在就讓我用一篇篇的文章向你介紹,這個饒富趣味的學校與小鎮~

這一篇的主題是:「文字」與「語言」。

許多人在出國或獨自旅行時,因為不懂該國的文字,所以時常擔心語言、溝通的問題(何況我來當志工是要教學的)

但是,因為學校裡三位珍貴的女孩,我第一次發現只要願意溝通,語言絕對不是問題──

原來「文字」不等於「語言」和「溝通」啊~

瑟谷教育:沒有老師的學校

祕魯民主學校日常

在這間民主學校擔任志工其實「沒有責任」,我的意思是沒有人會規定志工一定要做什麼、教什麼。

這是因為他們採取「瑟谷制度」,這樣的體制外教育也被稱為最開放的教育,例如:

  1. 學校裡沒有所謂的老師、學生,大家都是直稱對方的名字。
  2. 任何人都是自學者,可以決定自己想要什麼時候學習、用什麼方式學習、和誰一起學習。
相關連結:【專訪】台灣瑟谷實驗教育機構負責人(上):沒有老師、沒有課本、不上課、不考試的「學校」

不過,在實際運行上,確實還是會有幾位比較像是體制內所謂「老師」的角色。

由於他們年長、學習過許多東西,因此會像「老師」一樣,根據學生的需求而開立課程。

舉例來說,我來到這間學校的那個學習,課表上有「性慾課」、「散步課」、「英文課」、「亞洲歷史課」、「木工課」等項目。

祕魯民主學校課表

恰巧,有三個祕魯女孩想在今年來到台灣旅遊,並且參訪在台灣的體制外學校。

於是,在某個禮拜五,她們把自己的課表大幅度調整!變成──

星期一中文中文中文、星期二英文英文英文、星期三台灣史台灣史台灣史(老天鵝……真的好多)。

(老實說,身為曾經設計過多次課程的人,我在看到課表的當下,直覺得「這課表很糟」,真的有人能在這麼密集的狀況下好好學習嗎?)

總之,第一天以「老師」之姿上場的我,有三堂中文課!

為了讓課程進行得更有效率,我事先做了簡報,並且把口頭想說的話翻譯成西班牙文放在簡報上。

相關文章:西文對話最重要秘訣,我用50單字就能順利對話──發音+句構(上)

第一堂課:田賦甄《Love?》學中文人稱代詞

雖然我沒有學習過如何擔任一個華語教師,但對我來說,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動機及興趣。

在第一堂課裡,我設計用Hebe田馥甄的《Love?》,還有Selina任家萱的《你我他》,讓女孩們跟著旋律快速學習人稱代詞。

我愛你 你愛她
她愛她 她愛他
你愛我 我愛他
他愛他 他愛她

咦 怎麼這世界

已經沒有人相愛

當我第一次放這首歌給他們聽,在還不了解歌詞的狀態下,沒想到她們就已經深深感受到了這首歌的涵義。以下是她們的反應影片~

當我們搭配歌詞,並且多加練習,重複唱了幾遍,成果如同這個影片💛

我想Hebe絕對想不到自己的歌會成為祕魯女孩們最棒的教材吧~


不過,正式上課時我才發現,在我心中美得跟一幅畫一樣的中文字,對於非母語人士而言,根本就是鬼畫符👻

中文教學

於是,為了讓不熟悉中文的祕魯女孩們能有趣地記起這些鬼畫符,我用了各種諧音和戲劇化肢體。

例如,「愛」這個字超像鬼畫符的字,其實正中間是一個「心」,我便一手指著「愛」字中間的心,一手在胸前瘋狂「撲通撲通撲通」💗

啊~因為談愛要用心啊。

不過,除了字型,發音也是一大學問和罩門。

看著她們困惑的小眼睛,表示不知道怎麼記住「愛」的發音,我便浮誇地演著:「愛,唉~~~呀」一邊一臉無奈往旁邊倒。

啊~愛總是伴隨著嘆氣啊。

女孩們咯咯笑了出來,一下就感受到「愛」這個中文字多有深意。


第二堂課:周杰倫《星晴》學中文數數!

第二堂課,我用周杰倫的《星晴》教女孩們用中文數數字。

手牽手 一步兩步三步四步 望著天
看星星 一顆兩顆三顆四顆 連成線
背對背默默許下心願
看遠方的星是否聽得見

但是,也是這時候我才特別感覺到,中文數字的唸法,根本就是胡扯蛋(?)

於是,我的諧音大腦再次出場🧠

例如,怎麼說「八」呢?

啊~8歲的弟弟實在太頑皮了,於是「巴下去」!

我一巴掌打了前面的枕頭,女孩們被嚇了一跳,下一秒又咯咯笑了起來。

(啊~不對,不可以打弟弟😂)

中文數字教學

但是,一直待在教室實在是太無聊了。

於是,當我們在教室內大致了解中文讀數字的語構之後,我看著外面暖和的太陽,決定帶著女孩們出去,透過數外面的花花草草當作練習。

沒想到,出了門,反而是女孩們浩浩蕩蕩地、笑著鬧著帶我走向草原。

一路上,她們一邊採著漿果鮮花,一邊用中文數著數——

那裡有六棵樹🌳;

我手上有三十八個漿果🍓;

倒數一、二、三!我們一起滾草皮!

啊,是了,學習從來就不只是教室裡的事啊。


共感不同語言中相同的情緒

關於學習語言,例如我們從小在體制內學習的英文,從來都是讓我感到害怕的。

我害怕有人取笑我的發音,我害怕在段考試卷上看到不會的單字、我害怕說不好英文就像是個失敗者的感覺。

可是,原來啊原來,學習語言不該只是為了考試,而是為了溝通。

而在語言當中,比起理性的語構與文法,更重要的是共感不同語言中相同的情緒,例如愛、例如悲傷。

因為了解那些情緒語言,因此接受在中文裡愛是「ㄞˋ」,在西文裡是「Amor」,所以能夠溝通。

有一首我在旅途中遇到的美麗的詩,說著「word」與「language」的不同,正合此情此意,分享給大家~

“Tired of all who come with words, words but no language
I went to the snow-covered island.
The wild does not have words.
The unwritten pages spread themselves out in all directions!
I come across the marks of roe-deer's hooves in the snow.
Language, but no words.”

― Tomas Transtromer

祝我們,與那個沒有文字、只有情緒語言的人或地相遇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zh_TW繁體中文
Scroll to Top